一、智慧植保特色培养班介绍
近年来,智慧植保发展迅猛,其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植保无人机、机器人、智慧监测系统等现代智能装备与植物保护深度融合,实现了植物病虫草害的智能识别、智能监测、智能控制与精准防治,在有效缓解农业劳动力短缺,有效解决农作物病虫草害精准管理等关键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形成鲜明的交叉学科创新融合体系。2022年11月,植物保护一级学科自主设置智慧植保二级学科的建设方案顺利通过专家论证,自2023年起,开始培养智慧植保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学校设立智慧植保特色培养班,契合时代潮流,符合国家战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期培养适应现代植保智能化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智慧植保特色培养班规模为30人,由植物保护学院承办并负责日常教学与管理,授予智慧农业专业学历和农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智慧植保为智慧农业最重要的方向之一,本特色培养班立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对植物保护学科人才的高阶需求,致力于培养爱党爱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三农情怀”,具备厚实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生物学素养及人文素养,掌握扎实的传统与现代的植物保护学及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践行有害生物生态治理和智能管理的理念,能够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科学相结合,通过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植物保护深度融合,实现植物病虫草害智能识别、智能监测与预测预警、智能溯源、智能控制与精准防治,进而实现植物有害生物智能化管理及智能服务,服务国家战略,胜任现代植物保护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技术推广与服务,成为现代植保智能化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特色优势
1. 拥有一流的学科平台。学院建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家外专局“111”引智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华东分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平台,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科技部创新团队、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6支,建立了3个院士工作站等。在世界上率先发现RBSV水稻新病毒和水稻病毒新介体及我国小麦秆锈菌越冬基地,创立了“稻瘟栽培免疫理论”,创建了植病经济学新学科,率先成功破译鳞翅目昆虫原始类型基因组;先后有77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其中主持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等,一大批高质量成果落地转化。
2. 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8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分别占比77.78%和96.30%,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88人。有各类国家级人才20人(42人次),各类省级人才71人(108人次),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特聘专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1人、青年长江1人,国家杰青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6人,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优青”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0人,农业部杰出科研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
3. 拥有一流的人才培养平台。植物保护学科为教育部和福建省重点发展优先特色学科,福建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重中之重学科。学院是科技部首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拥有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个福建省一级重点学科、3个福建省高校重点学科。植物保护本科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建有教育部植物保护虚拟教研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教学团队,有1支团队入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部教材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7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博士生项目,并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人才联合培养项目,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世界名校学习。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考研升学率超50%,学生在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
4. 拥有优秀的英语教学团队,专注英语教学和国际交流。英语教学自成体系,效果好,四六级通过率高;学院办有免费雅思培训,极大提高学生出国(境)留学、考研、保研录取机会,可为同学提供境外交流和学习提供专业化的咨询与建议。